
最近和汽車相關的熱門話題,首選絕對是BYD台灣總代理太古和立法院正副院長餐敘一事,雖說經濟部事後出面表態並防堵BYD旗下騰勢在台灣發展,但通常一些政策總會有光明和陰暗面,這不禁令我有感而發。只要稍微了解東西方歷史,不難發現即使有明君明主,卻仍有拿著雞毛當令箭、善於揣摩上意、陽奉陰違、或自以為是的「壞傢伙」從中搞亂,上頭的君主知道嗎?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知道是因為不想弄髒自己的手,不知道恐怕是下屬一手遮天,請別懷疑,這種事可是活生生血淋淋地發生在公部門。
平民百姓不熟的產發署,卻造就出汽機車產業的「東嶽大帝」
相信絕大多數民眾對於立法院、行政院都很熟悉,最令人恨得牙癢癢的財政部也絕不陌生,然而說起產發署這個單位聽過的人應該不多,感覺上和我們百姓生活毫無直接關聯,但就像這次的比亞迪電動車叩關事件,實際上其所作所為卻牽動你我的荷包。話說產發署的全名為產業發展署,隸屬於經濟部的二級機關,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工業局,有關汽機車、自行車、電動車、航空器、船舶、軌道車輛等運輸工具產業,都是由旗下的金屬機電產業組運輸工具產業科負責,美其名是輔導及管理,實際上握有這些類別產業的生殺大權,例如去年搞得天翻地覆的國產車自製率,汽機車汰舊換新政策、核發合格證等都出自其手,要說是汽機車產業的「東嶽大帝」一點也不為過。
非高層事務官膽敢越級打怪?產業政策出人意表誰受得了?
然而政策法規是由人所制訂,到底是誰搞出這些玩意?據說爭議最大也最為業者所詬病的,非其中的某關鍵非高層事務官莫屬,一介負責技術領域的高階專業公務員,能擔任此職想必在專業與技術都有一定水準,然而實際上的作為卻往往「出人意表」,據知情人士透露該關鍵人物「處處刁難」、「不切實際」、「毫無商討溝通空間」導致產業界怨聲載道,「還勤跑立法院,甚至還犯了職場上最大忌諱-越級,完全不把長官放在眼裡一意孤行」知情者表示,要說真對產業發展有幫助,明眼人都知道不扯後腿就阿彌陀佛了。但為何仍在其位司其職?難道沒人可以取代?業者沒有溝通管道嗎?或許是為了「和氣生財」而「敢怒不敢言」吧!
驚不驚喜?高不高興?政策突襲不顧產業死活
從去年八月攪得國產車陷入大混亂的自製率問題,照理說要求自製率本來應該是以循序漸進的步調推動,然而一紙公文下來7/30公布、8/1實施,更來個史無前例的「朔及既往」,結果殺得業者措手不及,連因應的時間也沒有,臨時要去哪裡找廠商重新開模具?而且先前的訂單要如何消化?品牌商譽大受打擊不說,付出的社會成本猶其大,其結果就是MG的貨櫃在海上上演流浪記不能入港、三陽董座憤而退出公會、原本的規畫必須打掉重練、經銷商陷入經營困境,第一線銷售人員面臨無車可賣收入受影響,連帶中華、三陽股價也受到衝擊,業者必須投入夠多資金達到要求,就連Ford也面臨後繼車處處受刁難,消費者無法購買更貼近預算的車款,影響層面之大絕對始料未及,但始作俑者是誰呼之欲出。
官字兩個口理由千百任你說,胡亂獻策民不聊生誰之過?
其實不只產發署如此,被用路人罵翻天、源自新北市、在全台灣遍地開花的區間測速也是如此,不僅肇事率沒有因此改善,交通也因為速度突然變慢更為壅塞,連帶也影響民眾出遊的興致。當然從五十年前我有記憶懂事以來,政府政策狗屁倒灶擾民之事很多,確實是族繁不及備載,而有不少還是底下自以為聰明的事務官獻策所致,完全只治標不治本。 或許是整天待在辦公室業務繁忙不食人間煙火,或許是懂得如何討長官歡心,又或許是懂得一手遮天耍官威,更甚是公務員「揣摩上意」、「逢迎馬屁」的官場文化,一句「朕認為」下頭就「自以為是」提出解方,遂端出亮眼華麗又遠大的政策,殊不知已造成產業、民生天翻地覆的大亂,升官發財人之常情,但若挾著「關鍵」耍官威,恐怕會惹人非議。至於誰是關鍵人物,就請別自己對號入座,大家就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註:本文轉載自CAR浮浪,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