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廝
May 02, 2025

中華有沒自主研發? 不如從37年前的「中華威利」談起...

近期台灣車壇絕不平靜,先是自製率政策,後有美國關稅戰及衍生出來進口車關稅課徵議題,且各皆具備撼天動地的實質影響力,而在熱烈辯證中,每每裕隆集團都成眾矢之的而砲聲隆隆。
先將火線話題擱一邊,畢竟太多討論都足以自證立場,時間軸一攤總是各說有理,但裕隆到底有沒有認真研發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車」?這次我們從集團旗下的中華汽車看,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或許跟你所想不太一樣...
1988年中華威利發表(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1988年中華威利發表(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台灣到底有沒有國產車?

 

台灣到底有沒有非代工組裝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車」?答案,當然是有的。

撇除1986年的飛羚101(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約略同期的1988年,全國首輛斥資14億元自主研發的商用車 — 中華威利正式下線,這款輕商型廂/卡車雖骨幹源自第四代三菱Minicab,但透過當時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巧手,不僅外觀、設計與被動安全皆有所改動,動力系統更換裝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1.1升直列四缸引擎,排氣量甚至較搭載548c.c.直三引擎的Minicab足足高一倍,也因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甫推出三年便銷售超過六萬輛,並搶下高達八成的市佔率,進而將中華汽車拱上台灣商車霸主寶座直至今日。

 

1988年斥資14億元自主研發的中華威利正式下線,不到短短三年時間,更熱銷超過六萬輛並搶下八成市佔率(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1988年斥資14億元自主研發的中華威利正式下線,不到短短三年時間,更熱銷超過六萬輛並搶下八成市佔率(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威利透過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巧手於外觀、設計與被動安全皆有所修改,更換裝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1.1升直列四缸引擎以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威利透過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巧手於外觀、設計與被動安全皆有所修改,更換裝符合台灣市場需求的1.1升直列四缸引擎以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有趣的是,與近期自製率議題相反,1994年中華汽車甚至還透過第三地中轉CKD散料件的方式,將威利(Verica)交由中國柳州微型汽車廠,也就是現在的廣西汽車集團(亦即車迷耳熟能詳的五菱汽車)組裝銷售,此外於2009年起,當時的菱利(Veryca)也以成車方式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用現在角度看,逆輸出威利與菱利等產品的中華汽車,要稱之汽車業界的「台灣之光」也一點不為過!

 

中華威利甚至曾以CKD散料件組裝與成車的方式,分別逆輸出至中國與、、美國與印度等海外市場(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中華威利甚至曾以CKD散料件組裝與成車的方式,分別逆輸出至中國與、、美國與印度等海外市場(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自製引擎才是王道

 

中華威利的「威力」,直到2007年停產後才逐漸走入歷史,但早在1995年,為了不讓自主生產之路中斷,中華汽車也曾積極參與台灣汽車史上最具野心的計畫之一 — 與工研院、裕隆及三陽共同成立「華擎機械公司」,並致力於設計、製造本土內燃機動力單元,當年成功研發的1.2升汽油引擎,於1998年開始搭載於中華威利之上,更進一步提高國產自主化比例,儘管後續隨著市場需求及產品策略調整,現款車型已改用其他動力單元,但華擎機械時期所累積的技術能量,仍成為中華汽車後續自主開發的重要基礎。

約略同期,1999年中華汽車也創建了CARTEC亞洲技術研發中心,並於2000年推出與威利並行銷售,擁有嶄新設計、底盤、座艙與動力系統的菱利Veryca,不僅獲得市場壓倒性支持,更為中華商用車自主研發實力奠定了深厚根基。

 

1998年中華威利換裝華擎機械所設計生產的1.2升汽油引擎,進一步強化自主研發比例(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1998年中華威利換裝華擎機械所設計生產的1.2升汽油引擎,進一步強化自主研發比例(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2000年由CARTEC所設計研發的中華菱利正式發表,從此成為大街小巷常民生活中最在地也最美的風景。(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2000年由CARTEC所設計研發的中華菱利正式發表,從此成為大街小巷常民生活中最在地也最美的風景。(翻攝自中華汽車檔案資料)。

 

自產自銷進行式

 

後來的記憶想必清晰,憑藉威利與菱利的勝利(好像有點繞口),中華汽車除繼續紮根包括得利卡、堅達在內商用領域,更持續開拓其他移動面向標的,好比說2010年登場的電動二輪emoving,便又是一次對於新世代綠色載具的再定義,指出低碳移動生活的無限可能。

 

電動二輪emoving是中華跨出汽車領域的試金石之一,同時彰顯數十年來的研發能力面對不同考題依舊游刃有餘。
電動二輪emoving是中華跨出汽車領域的試金石之一,同時彰顯數十年來的研發能力面對不同考題依舊游刃有餘。
2022年筆者騎乘eMOVING iE125於小琉球隨處走遊,純電運轉的安靜外加零排放的乾淨,讓整趟旅程格外輕盈舒心。
2022年筆者騎乘eMOVING iE125於小琉球隨處走遊,純電運轉的安靜外加零排放的乾淨,讓整趟旅程格外輕盈舒心。

 

同樣依循綠色環保思維,2018年即領先市場推出菱利電動車e-Veryca,導引城市物流的零排放未來。2023年再進化的菱利電動車E300,更以直流快充與提高續航里程作號召,滿足日常使用的多面向需求。

 

菱利E300電動車以直流快充與提高續航里程強化實用性,滿足都會旅運物流的各種需求。
菱利E300電動車以直流快充與提高續航里程強化實用性,滿足都會旅運物流的各種需求。

 

而2020年的ZINGER PICKUP也是值得大書一番的佳作,透過長久以來的研發實力,為國人打造出工作休閒兩相宜,全球唯一的ZINGER貨卡車型。2022年身擁油電複合動力的中華堅兵P350 HYBRID,則帶來更有力也更能載的3.5噸新選擇。

 

2020年的ZINGER PICKUP又是一次別具意義的嘗試 — 意味著中華汽車擁有開發各型態新產品的研發實力。
2020年的ZINGER PICKUP又是一次別具意義的嘗試 — 意味著中華汽車擁有開發各型態新產品的研發實力。
2022年自主研發中華堅監兵P350 HYBRID,以油電複合動力的切點迎戰3噸半商用市場。
2022年自主研發中華堅監兵P350 HYBRID,以油電複合動力的切點迎戰3噸半商用市場。

 

及至2023年重量級商用車新ZINGER與2024年的J SPACE相繼問世,從車體、設計、座艙、傳動到駕駛輔助,兩款車雙雙針對商用與乘用甚至休閒生活等複合需求再進化,以滿足在地消費者的多元喜好,又一次將自主研發的精神放大到極致,理所當然,也迎來熱烈的市場反應與使用者好評。

 

2023年的全新ZINGER堪稱商旅車完全體,渦輪增壓、8速自排外加Level 2駕駛輔助系統,讓工作休閒都能更輕鬆也更安全。
2023年的全新ZINGER堪稱商旅車完全體,渦輪增壓、8速自排外加Level 2駕駛輔助系統,讓工作休閒都能更輕鬆也更安全。
2024年發表的J SPACE從車體、設計、傳動到駕駛輔助系統皆為全新設計,將自主研發的精神發揮到極致,也帶來更勝對手的產品實力。
2024年發表的J SPACE從車體、設計、傳動到駕駛輔助系統皆為全新設計,將自主研發的精神發揮到極致,也帶來更勝對手的產品實力。

 

放眼不久之後,中華汽車還多的是招要出,舉個例,於2024年11月29日於經濟部產發署所舉辦的「電動物流車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筆者便首度見證全新電動商用車ET35的誕生,而甫於4月26日落幕的「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這輛全由台灣設計開發的電動三噸半更利用全透明後斗底盤秀出包括國產電池組、一體式電後軸及車用電子等關鍵零組件,此其中,包括控制電機、底盤平台、車身、智慧座艙、ADAS、電池、馬達、傳動系統和車聯網APP等多項核心配置,皆與國內像是士電、輝創、江申、中華台亞、鴻海等供應鏈廠商密切合作,零組件在地化設計生產的比例超過九成以上,而放眼未來,即將於第三季正式上市的ET35,也將與車聯網及車輛數據雲端服務概念密切整合,成為近未來電動物流架構下的種子載具。

 

於「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中再度再度搶先曝光現身且即將發表的全新電動三噸半商用車ET35,在地設計生產的比例超過九成以上。
於「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中再度再度搶先曝光現身且即將發表的全新電動三噸半商用車ET35,在地設計生產的比例超過九成以上。
透過ET35展示車的全透明後斗底盤,由台灣供應商所研發的控制電機、底盤平台、上下車身、智慧座艙、電池、馬達及傳動系統等零組件歷歷在目。
透過ET35展示車的全透明後斗底盤,由台灣供應商所研發的控制電機、底盤平台、上下車身、智慧座艙、電池、馬達及傳動系統等零組件歷歷在目。

 

且讓咱們就事論事

 

所以台灣究竟有沒有真正的造車工業?至少對中華汽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 從威利、菱利、ZINGER、J SPACE到即將上市的ET35,與以東南亞零組件為主的對手相比,根本可說是台灣唯一從設計、規劃、研發到製造皆一手包辦的車廠。

而放眼可見的未來,中華汽車也毫不意外勢必將此精神延續,想想看,幾十年來致力投入自主研發的無盡財力與心力,怎能不期待繼續開花結果,換作是誰絕對不願意!

 

台灣有沒有自主研發汽車的能力?至少中華汽車夠格拍胸脯掛保證!
台灣有沒有自主研發汽車的能力?至少中華汽車夠格拍胸脯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