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告指出,由於電動車的銷售放緩,現在電池產能已經過剩,恐將遇到電動車電池泡沫潮。
面對電動車需求未如預期迅速爆發,車廠和電池廠商已經開始做出調整。以Ford福特為例,其在美國肯塔基州與合作夥伴SK On建設一座58億美元的電池工廠,但已宣布將原計畫產能下調約35%。此外,GM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及田納西的電池廠亦因電動車採用率偏低,削減1,550名員工。電池供應端過剩,需求端又未迅速跟上,使得許多此前看似輝煌的電池項目如今變得風險倍增。許多企業不得不將目光移向能源儲存系統(BESS)或減緩投資腳步,以減少資產閒置風險。
造成電池產能過剩的背後,有多重原因。首先,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採用並未如預期般快速成長。AlixPartners指出,許多消費者仍認為電動車「價格過高,經濟性尚未顯著優於傳統汽車」。再者,部分地區的政策支持出現鬆動,例如美國取消部分電動車稅收優惠、放寬某些排放標準,這削弱了電動車購買誘因。最後,不同市場對於電池、車型配置及基礎設施的準備也尚未同步,使得電動車擴張節奏比預測中緩慢。
這場「電池泡沫」若真如報告所指出,其對整體電動車產業可能帶來深遠影響。電池廠商若無法有效消化閒置的產能,可能面臨財務壓力與裁員風險。而汽車製造商也可能被迫重設電動化路線,調整其車型規劃與技術投資。但這並不代表電動車市場即將崩塌,而是意味著「成長節奏」將變得更為謹慎。企業可能更加重視成本效益、技術升級與市場分化。未來或許看到的,是電池廠商擴大二次應用(如儲能)、汽車品牌對混合動力保留更長時間、以及地區市場採用不同的節奏。若能對此提前佈局,該品牌或許能在新一輪變革中占據先機。
各大車廠以及電池廠在近幾年不斷擴大電池產能,而現今電動車銷售疲乏,將讓這些電池廠停擺。
這場「電池泡沫」若真如報告所指出,其對整體電動車產業可能帶來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