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執行長嚴正警告,若是美國品牌再不試著在技術方面突破,可能很快就會被中國品牌擊敗。
                                                    Farley認為,中國汽車品牌所構成的挑戰已超越1980年代日本車廠席捲美國市場的時期。他指出,中國目前已有足夠的生產能力,足以供應整個北美市場,若進軍美國市場,極有可能讓現有的美國車廠全數出局。這與當年日本尚未具備如此規模化產能的情況大不相同。Farley甚至以自己日常駕駛小米SU7為例,說明中國品牌在實用性與科技融合上的實質優勢。他直言:「這次的情勢與當年日本車潮類似,但卻是加了類固醇的版本。」
在技術層面,Farley表示,中國品牌的車載科技已處於領先地位,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都已經讓中國車款的數位體驗遠超西方同業。他指出,進入中國車款時,手機無需配對,所有數位生活即刻無縫整合進車內系統。相較之下,美國車廠仍停留在傳統架構與系統整合的階段,難以匹敵中國的客戶導向創新。這種技術上的落後,將在全球市場擴散之際成為美國車廠的致命弱點。
目前中國製電動車尚無法在美國市場銷售,部分受到關稅與電子設備禁令保護,暫時給予本地車廠一絲喘息機會。然而Farley警告,美國無法永遠依賴地理或政策屏障維持競爭優勢。長遠來說,若美國車廠無法在技術、成本與使用者體驗等層面追趕上中國,將難以在全球市場存活。即便現在美國電動車銷售速度放緩,Farley預測電動車市場將很快反彈,尤其是當更平價的電動車型進入市場、消費者認知趨於成熟之後,電動車將在美國市場占有至少5%的比例。這也意味著,留給美國車廠自我革新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
                                                        中國品牌的車載科技已處於領先地位,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都已經讓中國車款的數位體驗遠超西方同業。
                                                    
                                                        中國目前已有足夠的生產能力,足以供應整個北美市場,若進軍美國市場,極有可能讓現有的美國車廠全數出局。
                                                    